黃帝-舜時代,東夷部落的首領(lǐng)叫伯益,因幫助禹治水有功,又因"佐舜調(diào)馴鳥獸,鳥獸多馴服",被帝舜賜姓嬴氏。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。其中的黃氏,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。春秋時期,南方的楚國稱霸,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。公元前648年,楚成王責(zé)備黃國不向楚國進(jìn)貢,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,既不理會楚國的責(zé)問,又不進(jìn)行任何防備,結(jié)果于當(dāng)年夏天被楚國滅掉。黃國(夏朝公元前2148年—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)據(jù)《史記》與《黃國故城志》所載黃國建國創(chuàng)始人為贏姓伯益長子大廉,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(xiāng)。亡國后的黃國子孫,以國名為姓氏,就是黃氏。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,還是陸終,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后代,屬于以國為氏之類。關(guān)于黃姓的起源,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。這一支黃人,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,所建的黃國,于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,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。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,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、瑤、侗、水、布依等少數(shù)民族。亡國后的黃氏遺民,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,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(nèi),有的在楚國做了官。據(jù)說今黃岡、黃陂、黃梅等地,都是因?yàn)辄S人遷來而得名的。漢代以后,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,南至湖南、江西、四川等地,北至河南固始、南陽。江夏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入居福建,始于晉代。宋元之際,黃氏稱盛于閩粵,至明末清初,開始移居到臺灣,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。黃姓為當(dāng)今中國第7大姓。另外,黃姓在臺灣人中更為常見,與鄭姓共同享有"黃鄭排滿街"之美譽(yù)。
1、出自嬴姓。
據(jù)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、《元和姓纂》等有關(guān)資料所載,黃姓為陸終之后,其后建立黃國,后為楚所滅,子孫以國為氏。帝舜時代,東夷部落的首領(lǐng)叫伯益,是“帝顓頊之苗裔”,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,被帝舜賜姓嬴氏。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,既徐氏、郯氏、莒氏、終黎氏、運(yùn)奄氏、菟裘氏、將梁氏、黃氏、江氏、修魚氏、白冥氏、蜚廉氏、秦氏、趙氏、合稱嬴姓十四氏。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,因被周朝封為子爵,又稱黃子國。春秋時期,楚國稱霸,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。公元前648年,黃被楚滅。亡國后的黃國子孫,以國名為氏,就是黃氏。
2、出自金天氏之后。
據(jù)《古今姓氏書辨證》所載,黃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。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,世代為水官之長,顓頊時受封于汾川,后世尊為汾水之神。春秋時,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、姒、蓐、黃諸國,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。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,成為黃姓。
3、以國為姓。
據(jù)《東夷源流史》所載,遠(yuǎn)古顓頊時代,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,建立黃國,以國為姓。陸終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(掌管火的官)吳回之子。后其繼任祝融。周代時,其后被封于黃(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),建立了黃國。黃國后來被楚國所滅其后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,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。并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。
4、出自他姓改姓。
上古時代及后朝的王、陸、巫、吳、金、范、丁皆有改為黃姓者。
5、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:
①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(shù)蒲姓回族為避元代“反色目”的誅殺而改黃姓。但由于出自不情愿,放將黃姓故意寫成“苗”(莆)字,因苗(莆)與蒲同音,若被人發(fā)覺,落下加上兩點(diǎn)就是黃字,久之便成了“黃”姓。
②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黃。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(qū)。
6、黃淵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、福建、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區(qū),如云南威信譜在“淵”字條下明言:“世譜錄淵公為一世始祖。”又引《十朋譜》之語:“淵公字好善,遷居黃崗之地,子孫多以公為始祖。”
【作者】百鉑文化-版權(quán)所有:http://www.dvillepress.com/jiazuzupu/180.html-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